油松育苗技术
一、种子采集与处理
采集: 选择生长健壮、无病虫害的20-50年生成熟母树,于9-10月球果由绿变黄褐色时采集。摊晒脱粒,精选饱满种子。
处理: 采用低温层积催芽。播种前约2个月,将种子用0.5%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2小时,清水洗净。按1份种子3份湿沙(湿度60%)比例混匀,置于0-5℃的低温环境中(地窖、冷藏库等)沙藏。定期检查,保持湿润,待1/3种子裂嘴露白即可播种。
二、选地整地与作床
选地: 选择地势平坦、排灌方便、土层深厚(>30cm)、土质疏松的微酸性至中性(pH 5.5-7.0)沙壤土或轻壤土,忌重粘土、低洼积水地和前茬为茄科等易感病作物地。
整地: 前一年秋季深翻25-30cm,清除杂草、石块。结合翻地施足基肥,每亩施腐熟农家肥3000-4000kg或复合肥50kg。翌春浅耕细耙,打碎土块。
作床: 多采用高床。床面宽1-1.2m,步道宽30-40cm,床高15-20cm(干旱地区可作平床或低床)。床面要求平整、土细。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(如撒施硫酸亚铁粉末15-20kg/亩或喷洒3%硫酸亚铁溶液)。
三、播种
时间: 春季为主,地表温度稳定在10℃以上时(北方约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)进行。
方法:
条播: 开沟深2-3cm,行距15-20cm。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入沟内,覆土厚度1-1.5cm(沙土稍厚,粘土稍薄),以不见种子为度。
撒播(较少用): 将种子均匀撒于床面,覆土同条播。
覆盖: 覆土后稍加镇压,然后用稻草、麦秸或松针等覆盖床面保湿,厚度以不见床面为宜。也可选用无纺布。
四、苗期管理
撤除覆盖物: 当幼苗出土50%-60%时,分2-3次逐步撤除覆盖物。
遮荫: 幼苗初期(约6-7月)对高温强光敏感,需搭设荫棚(透光率50%-60%)或侧方遮荫,8月下旬后可逐渐撤除。
灌溉: 遵循“少量多次”原则。播种后至出苗前保持床面湿润;幼苗期根系浅,需勤浇浅灌;速生期(7-8月)需水量大,可增加灌溉量;生长后期(9月后)控制水分促进木质化。雨季及时排水防涝。
松土除草: “除早、除小、除了”。雨后或灌溉后及时松土,防止土壤板结。结合松土清除杂草,避免争水争肥。
间苗补苗: 幼苗长出真叶后开始间苗,分2-3次进行。剔除弱、病、密苗,保持合理密度(最终每米播种行留苗50-70株)。缺苗处及时带土移栽补苗。
追肥: 遵循“先稀后浓、少量多次”。幼苗期(6月)可追施1-2次稀薄氮肥(如0.5%尿素液)。速生期(7-8月)是追肥关键期,追施氮肥2-3次,可配合磷钾肥(如复合肥)。8月中旬后停施氮肥,追施1-2次磷钾肥(如0.3%磷酸二氢钾)促进木质化。施肥后清水冲洗叶面。
病虫害防治: 重点预防立枯病。加强管理(排水、通风、透光),发病初期可用代森锌、多菌灵等药剂灌根或喷洒。虫害主要有松大蚜、地老虎等,及时观察,选用高效低毒药剂防治。
五、越冬防寒与移植
越冬: 北方寒冷地区,1年生苗需防寒。土壤封冻前灌足冻水,用稻草、秸秆等覆盖苗床,或设防风障。
移植(换床): 培育大苗或需促进根系发育时,可在第二年春季土壤解冻后、苗木萌动前进行移植,扩大株行距。
六、出圃
通常培育1.5-2年(即“1-1”或“1-2”型苗木)。合格苗标准:苗高>15cm,地径>0.4cm,根系发达,顶芽饱满,无病虫害及机械损伤。起苗时注意保护根系,随起、随分级、随假植或包装运输。
上一篇:美人蕉养殖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