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叶黄杨白粉病

大叶黄杨.jpg

大叶黄杨白粉病是大叶黄杨(常见绿篱、景观灌木)的高频病害,由白粉菌属真菌引起,若不及时防治,会导致叶片枯黄、光合作用受阻,严重时整株衰退,需从 “准确识别 - 明确诱因 - 科学防治” 三步入手应对。

首先是病害识别,核心特征集中在叶片与嫩梢。发病初期,叶片正面或背面会出现白色、近圆形的小粉斑,类似撒了一层薄粉,用手擦拭可脱落;随着病情加重,粉斑会逐渐扩大并连接成片,覆盖整个叶片,后期粉斑颜色会变为灰白色或灰褐色,且叶片上会出现黑色小颗粒(病菌的闭囊壳),此时叶片会因养分被掠夺而失绿、卷曲,最终干枯脱落,嫩梢染病后则会生长停滞、扭曲变形。

其次是发病原因,主要与环境条件和养护管理相关。一是湿度与通风:高温高湿(温度 20-25℃、空气湿度 80% 以上)是病菌滋生的温床,若种植密度过大、绿篱修剪后枝叶过密,或种植在建筑物背阴、通风不良的区域,会导致湿气滞留,加速病害传播;二是光照不足:长期处于散射光环境的大叶黄杨,叶片抗病能力弱,更易被病菌侵染;三是养分失衡:偏施氮肥会导致枝叶徒长、细胞壁变薄,而磷钾肥不足会降低植株整体抗性,增加发病概率。

最后是综合防治措施,需兼顾 “预防为主、治疗为辅”。

预防措施:合理规划种植密度,避免过密,每年春季、秋季各修剪一次,保持枝叶通风透光;日常施肥注重氮磷钾均衡,可在生长季喷施 1-2 次磷酸二氢钾溶液,增强植株抗性;雨季及时排水,避免根部积水导致植株长势衰弱。

治疗措施:发病初期,可人工摘除病叶并集中烧毁,减少病菌源;随后喷施杀菌剂,推荐使用 25%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、或 50% 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3000 倍液,每隔 7-10 天喷一次,连续喷 2-3 次,注意叶片正反面、嫩梢均需喷到,确保药剂覆盖全面。

上一篇:法国冬青病害

下一篇:没有了

苗木推荐

相关文章